正文

闫妮等主演年代剧《小巷人家》开播,正午阳光出品
影视

w
wgl1980

海报0

中国大陆 / 剧情 / Romance in the Alley / 45分钟
闫妮 / 李光洁 / 郭晓东 / 蒋欣 / 范丞丞 / 关晓彤 / 王安宇 / 卢昱晓

《小巷人家》,果然是一部真实、生活流的年代平民戏。它之所以能引发观众的集体共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40多年前社会状况与日常生活细节的还原。预感剧里的不少细节,日后大概率都会被网友盘出浆。

开篇就上演的“宋莹分房事件”,火力值MAX。为了能分到房,宋莹先是向厂领导施压,直接抱着儿子上门哭闹,接着又与领导对峙,表示如果工厂不解决她的住房问题,她就只上早班,拒绝中班、夜班。这一套舆论组合拳下来,成功让她为自己家争取到了房子。

直到21世纪前,分房政策都没停过。分房是以单位福利的形式分配,会根据职工的职务、工龄、人口、孩子年龄等条件进行综合评估。独生子女家庭可以加分,双职工家庭也可以享受照顾加分。谁的分值高,谁才能先分到房子。每年盖出的房子有限,在狼多肉少的情况下,分房不外乎一场竞争。公房不只是解决居住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地位和个人工作成就的象征。

在七八十年代,电视机是家庭中的“三大件”之一,绝对的奢侈品。栋哲老去蹭电视看,在蹭不了之后,宋莹看不得他受委屈,为满足儿子看电视的愿望,省吃俭用大半年,天天吃蛇瓜。林父还要拿粮票换电视券,排队抢购电视。买来后还用一块电视布盖着,以免弄脏了。这些事都体现了当时电视机到底有多紧俏和稀奇。

你可能很难想象,7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电视机普及率不到1%,全国只有两个节目可以切换,即1台、2台。当时一台9寸黑白电视的价值,大约300元左右,相当于现在的汽车。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在30-50元,林家每个月存的30元,差不多是现在的3000多元,换算电视机是现在的30000元。

那个年代,如果谁家有电视机,可是不得了的事情,马上就会被邻居蜂拥而入。剧中,栋哲家里有了电视后,会把附近的好朋友都叫来看。这其实也体现了当时看电视是一种集体社交娱乐行为。这种属性随着80年代中期电视普及率提高而消失。

家里没厕所,放现在简直是难以想象的灾难,但在当时却很常见。宋莹分到房后就蹭吐槽过一句,住职工宿舍筒子楼还一层一厕所,现在分房了竟然要跑几十米去上。为了上厕所,三个小孩总是深更半夜拿着手电筒,相约一起跑到巷子口。而且公厕也很简陋,这就是当时城市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而且当时许多家庭并没有独立水源,因此需要使用公共的接水点,来获取生活用水。大家一清早就要到公用的水槽处进行日常洗漱。这种公共接水点,往往会成为邻里间交流的场所。

现在随份子钱动辄要上千块,而当年结婚送礼,竟然送一块多的脸盆、碗筷,就已经很拿得出手了?七十年代,物资相对匮乏,人们的物质追求没有现在这么高。像脸盆这种家庭必需品,很实用。而且就像上面提到的,因为“定量”,所以买脸盆都要用券的。能送这些,已经很体现送礼者的心意和对新人生活的支持了。

剧里还提到了“三转一响”,以及黄玲的缝纫机嫁妆。“三转一响”是七十年代的流行词,嫁妆里包含一两样很正常。它们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都需要凭票购买,非常稀有。如果一个家庭能够拥有“三转一响”,就会被认为是过上了特别幸福的生活。而如果一个单身男性拥有了这四样东西,在相亲市场上也是一个加分项。

当年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邻里之间的关系却非常紧密。大家互相帮助,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淳朴的人际关系看似平凡,但又真的很珍贵。而在物质富足的当下,我们也很难体会到,在那个总是吃蛇瓜的岁月,人们对短缺的资源,会倾注多少情感。有时候一块肉、一件衣服、一块钱的背后,都是人情的权衡。

《小巷人家》还有许多“时代彩蛋”细节都非常用心,比如用玻璃做柜门的多用柜、钉在墙上的格子“墙围”、停电时用的油灯、晾衣服的竹竿、买东西排队时用的马扎子、旧式风扇……通过各种物件细节,它营造出了一种真实、怀旧同时又有趣的氛围,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年代,体验到当时的生活方式。


下载转存链接: https://pan.quark.cn/s/b95190d1d2f9


最新回复
wgl1980
夸克最新资源腾讯文档
扫右边二维码查看
持续更新,建议收藏


notice
好家当 已经汇聚上万T网友分享的资源,如果主贴和回复里的链接失效,请尝试在站内搜索框搜索

更多最新资源,扫描右侧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老胡为你服务”
✌✌实现看片自由
声明:
本站所有资源均由网友自发提供,本站不缓存、储存、下载、播放等,所列内容仅做学习和带宽测试,请于保存后24小时内自行删除。 如有侵权请根据内容页信息自行联系 阿里云盘官方网站 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