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上帝也疯狂 / 众神也疯狂 (上) / 上帝一定发疯了 (上) / 绝境求生
◎片 名 The Gods Must Be Crazy
◎年 代 1980
◎产 地 南非 / 博茨瓦纳
◎类 别 喜剧
◎语 言 英语 / 南非荷兰语 / Ungwatsi
◎上映日期 1980-09-10(南非) / 1981-08-21(挪威)
◎豆瓣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478/
◎片 长 109 分钟
◎简 介
广袤无垠的非洲大陆,现代文明与原始社会和谐共存。在离现代大都市六千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腹地,生活着仍未受到外来文明影响的布须曼人。他们刀耕火种,狩猎农作,过着与世无争、敬畏自然的平静生活。某天,一支来自现代文明的可乐瓶打乱了他们一成不变的日子。最先发现瓶子的基(N!xau 饰)将其带回部落,族人惊叹可乐瓶子的完美构造和繁多的用途,认为这是上帝赐予他们的礼物。可是兴奋的心情很快为别样的情绪所取代,习惯了平等共有的族人开始想要将瓶子据为己有,矛盾悄然而生。基不愿看到族人发生争吵与殴斗,于是决定将可乐瓶还给上帝,只为恢复曾经平静快乐的生活……
《上帝也疯狂》这部影片以一个可乐瓶为线索,塑造了现代文明与初民社会之间的冲突,借此反思文明何以为文明。在广袤的卡拉哈里,生活着布希族,尽管这里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干旱少雨,许多动物无法适应当地的环境而选择离开,但布希族人却认为这里像天堂一样美好,他们可以挖树根、收集清晨树叶上的露珠解渴,可以靠打猎来维持生命。他们没有所有权意识,生性乐观,淳朴善良,敬畏上帝,与世无争。在布希人的世界观中,只有他们自己与上帝,他们的生活所需都是上帝赐予的。
但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可乐瓶的意外降临,打破了布希人的平静生活,族人们因可乐瓶产生了冲突,基认为这个上帝赐予的可乐瓶是一切罪恶的源头,想将之还于上帝,但是多次未果。无可无奈何的基便打算独自上路,走到天涯海角,将可乐瓶还给上帝。在基的还瓶之旅中,他与现代文明发生了碰撞与冲突,因文化不同引发了不少笑料与冲突。
二、“可乐瓶”下的二重世界
文化是被建构的,是被赋予的。在泰勒的文化定义中: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在这个定义中,文化是被某一社会成员所独有的,不同社会之间存在文化区隔。每个社会的成员之间经过长期的学习、合作,会形成一套共有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笼统意义上的文化。通过这个标准,同处一个社会的个体之间就能相互交流、沟通。
“可乐瓶”本不是“可乐瓶”,现代文明将之制造出来,并为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所知晓后,社会赋予此物体以符号,可乐瓶便产生了,其有区别于其他物体的特殊功能。在现代文明社会,可乐瓶就是用来承载可乐的,当可乐被喝尽,可乐瓶就变成了城市垃圾,可以被随意丢弃,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因此,才会有飞行员丢下可乐瓶这一幕画面。
“可乐瓶”在布希人的观念中并不是“可乐瓶”,他们对待“可乐瓶”的方式与现代社会的人截然不同。在布希人看来,“可乐瓶”是上帝赐予的珍贵礼物,用这个瓶子可以吹出美妙的声音,可以捣碎东西,可以磨擦蛇皮,可以挤出树根里的水,并且几乎每天都能从中找到其他新的用途。被现代社会视为垃圾的“可乐瓶”在布希人的手中发挥出多重功能,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相同的事物在不同文化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功能,且每一种功能对与对应社会来说都有其合理性作用,普通的“可乐瓶”下暗藏着两个文化迥异的世界。
三、破除刻板、互相尊重
通过影片,可以看到布希人与现代文化之间不论在行为上还是观念上都有许多隔阂,但这并不说明现代文明就优于以布希族为代表的初民文化。在对待自然上,现代文明是无尽的掠夺,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心,而布希人敬畏上帝、感恩自然,从这些方面来说,到底谁更文明?
“野蛮”也有着惊人的智慧。布希人在卡拉哈里生存,有着一套独特到底生存技巧,他们能够在如此干旱之地获取水源,找到食物,对他们而言,这就是最合适的生存之道,也是他们文化的体现。反观从现代社会而来的人,他们在卡拉哈里步步艰辛,其原有的文化失去了作用。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上帝也疯狂 1-3」,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无需下载在线播放视频,畅享原画5倍速,支持电视投屏。
链接:
https://pan.quark.cn/s/1d0c5c0b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