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 ,乔治·卢卡斯开创了星际史诗的先河,在电影《星球大战》出现以前的世界,是一个电子产品并不发达的时代,个人电脑、手机(手机其实是1973年发明的,来自摩托罗拉)远没普及,也没有人听说过“国际互联网”这个名词,人类也刚开始进入太空,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星球大战》的出现,不仅深刻影响了后来拍摄的一系列科幻电影,而且对整个美国和世界流行文化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1970年代的西方也是很纠结的,冷战的阴霾挥之不去,越战的泥淖经久不散,再加上从60年代“平移”过来的嬉皮士文化、种族主义甚至性解放运动的综合影响之下,70年代的西方是五味杂陈的。当时的文化基本形态就是一水的悲观论调,尤其是科幻片,以《2001太空漫游》(1968年)这样的电影告诉我们未来其实危机四伏,以《黑星球》这样的作品则告诉大众,当嬉皮士进入太空之后,那就做“太空有嘻哈”。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银河系,炫目的激光大战和航天器,本片不但将人类的眼界拓展到了太空领域,对于科幻电影的呈现方式也带来了改观。《星球大战》不像《星际迷航》那样,专注于太空冒险和太空探索,而是将激光大战和空间战争变成了家常便饭,几乎变成了片中角色的日常。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它的出现标志着好莱坞改变了七十年代以来拍摄表现复杂的精神状态和政治上愤世嫉俗的影片为主的倾向,转而拍摄更脱离现实、更讲究特技效果的影片。用通俗的话来形容,在那个“没吃过,没见过”的时代,大家发现电影竟然可以这样拍,我们的娱乐产品也能如此超脱现实,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1999年,乔治·卢卡斯开发的《星战前传》三部曲,被誉为是“最后的星战电影”。尽管“前传三部曲”在次时代下早已没有“正传三部曲”的开创性优势,在奥斯卡奖上一无所获,但好歹粉丝粘合度和大众情怀向的趋势下,《星球大战》这样30年前的品牌,成功将热度拓展到了新千年之后。
但当迪士尼收购卢卡斯影业,宣布打造全新的“星战”电影之后,就产生了几乎让粉丝哗然的危机。在2014年以前,星球大战宇宙从未被重启过,然而迪士尼接收这个文化品牌,直接要面对的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衍生宇宙。多年来维持着影迷忠诚度的衍生宇宙,最大的缺陷出现了。因为这个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宇宙,几乎封死了将《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后续故事改编成电影的可能性。
要想延续品牌的生命力,仅依靠情怀和粉丝凝聚力是不够的,“趣缘”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迪士尼重开《星战》,表面上是续写“星战”,实际上是为了大众趣缘,得罪了粉丝,《星战7:原力觉醒》故事延续《绝地归来》,其实是推翻电影之后历史线上的整个衍生宇宙设定的重启之作。
下载转存链接:https://pan.quark.cn/s/f062f6e6b3f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