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中,开篇就是李善德买房子,买完房子,回去就被上林署的刘署林和同事算计了,同事们接了皇帝要运荔枝鲜的任务,都觉得是烫手山芋,打了个信息差,趁他买房子,把荔枝鲜改成荔枝煎,诓骗他接了这个单子。而剧在开篇处还设置了他救活牡丹的情节,这就更增强了对比,他在以过硬的业务能力为单位兜底儿,解决最棘手的问题,保了整个上林署的领导同事的命,可是领导和同事遇到难题,却算计他,将他置于死地。
对比之下,人情冷暖的寒凉感就比原著更多了几分。在职场,老实人干的活儿最多,背的锅也最多。对领导同事都不可轻信,因为往往看似掉下来的是馅饼,事实上却是陷阱。
官场层层推诿也还原得很好,送荔枝鲜的事儿本来是皇帝交由右相杨国忠处理,而杨国忠推给了司农寺,司农寺直接给了上林署。这件事细思极恐之处在于,领导们都知道皇帝下达的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从上至下无人置喙,最后就只能拉一个人的人命来填这个任务的坑。
这其实也揭露了一种腐朽的机制:一个荒唐的决定,下层人明明知道执行难度难如登天,却从没人反馈到上层,导致上层和下层的严重脱节,领导闭目塞听,下层拼命甩锅。这一个细节,其实就揭露了大唐盛世的表象之下,崩溃的祸根已经埋下。
《长安的荔枝》的原著处理得很漂亮的一点是,大人物在故事开始只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直到故事结尾,才最终出现,给李善德上课要“和光同尘”,由此可见大人物们的鸡贼和盘算,送荔枝鲜这事儿,一开始知道完不成,所以找个替死鬼。但是李善德完成了,于是他便成了自己人,论功行赏的时候就是大人物领导有方。故事留白很多,却意蕴深长,由运荔枝这件小事儿,窥见大唐腐朽的根本:上头做了一个再荒唐的决定,下面的人都不道破,为了让贵妃吃上一口新鲜荔枝,无数人搭上了身家性命,也有无数人因为运荔枝的费用不堪重负最终抛家弃业背井离乡。越往后,就越深刻厚重。而看到最终的真相时,读者也不禁扼腕长叹。而结尾,当策马扬鞭的赵辛民遇到种荔枝的李善德,说长安兵变,更是神来之笔。从荔枝,便窥见了时代之变迁。
1.官场明喻——
小人物李善德,因为务实的工作态度,就算工作能力再好,在他的衙门里,他依旧是那个被排挤的人。当他的那个部门接到运输新鲜荔枝的棘手工作后,所有人都推脱一番后,发现抛给他这个最不合群的人是最合适的选项。按照郭涛他们商量栽赃李善德过程中说的内容,李善德做事踏实,忠于职守,擅长治疗救助生病花木。而且,上林薯里再无第二人有如此技术能力。因为救活生病花木过多,影响上林薯批报购买花木的计划,进而影响利益链上各色人等的收益,所以大家一致排挤他。
可以说,对此打工人应该都能有些共鸣吧?因为为人老实,实干,不会溜须拍马,反而在职场上成了容易被人拿捏的软柿子。李善德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官场。这可以说是官场的明喻了。
2.紧迫的荔枝和权斗——
剧版虚构出了小岳岳的这个角色,为了就是增加权谋线,让原本单薄的小说剧情变得更加丰满。这权斗的戏加的如何?我现在还比较难判断,不过,小岳岳的搞笑存在可以有效稀释掉运送荔枝的紧迫感,有效调节观剧的节奏。
3.人物群像——
这剧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人物众多,我说实话,有些人都没记住他们是谁,感觉就是露了个脸,然后就没了。我还是挺喜欢看群像剧的,这部剧要是能把群像刻画好了,也是好事儿,继续期待后续剧情!!
1、不要一味低头干活。
李善德是明算科及第,按说也算“高材生”毕业,平时对种植蔬菜果品更是潜心研究,却因为过于尽心尽力,挡住了部门的“财路”,反倒成为了同僚诟病他的理由。所以职场上不缺干活的人,缺的是会干活的人。
2、防人之心不可无,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差事。
李善德在购置完宅邸,回到上林署与同僚一起吃饭喝酒时,同僚们眼神闪烁,极尽恭维之态,与往日截然不同。他不仅没有察觉,还真的相信了转运使这个好差事是大家公推给他的。得知自己被骗后,才发现这个“烫手的山芋”从尚食局到太府寺,从太府寺到宫市史,从宫市史到岭南朝集使,从岭南朝集使到司农寺传来传去,最后被自己的上级部门硬塞到上林署。上至领导,下至同僚,精心谋划给他设了个套,就像击鼓传花,等他自己喜孜孜的跳进去。
单位里的好职位,从来都不缺人觊觎。甚至没有空缺的时候就被很多人惦记。能空下来的,大多是苦差累差。所以如果有自己的职业规划,还是要早作打算,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更要捋顺里面的关系,主动出击,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是被动地等他人选择自己。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https://pan.quark.cn/s/05210af04c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