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凡达(2009)】[1-2部合集] 4K蓝光 HDR 杜比视界 (145G)
影视

炭火井茶
炭火井茶


名称:阿凡达 Avatar

又名:null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编剧: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萨姆·沃辛顿,佐伊·索尔达娜,西格妮·韦弗,史蒂芬·朗,米歇尔·罗德里格兹,吉奥瓦尼·瑞比西,乔·大卫·摩尔,希·庞德,韦斯·斯塔迪,拉兹·阿隆索,迪利普·劳,马特·杰拉德,肖恩·安东尼·莫兰,杰森·怀特,斯科特·劳伦斯,凯利·基尔戈,詹姆斯·皮特,肖恩·帕特里克·墨菲,彼得·狄龙,凯文·多曼,凯尔森·亨德森,大卫·范·霍恩,雅克布·托毛里,Julene Renee,卢克·霍克,伍迪·舒尔茨,彼得·门萨,伊拉姆·崔,黛布拉·威尔逊,Chris Mala,马修张伯伦,詹姆斯·盖林,拉斯科·阿特金斯,Jørn Benzon,罗文·贝特杰曼,Robert Catto,罗德尼·库克,Nicole Dionne,安东尼·英格鲁伯,蒂姆·卡诺,卡米尔·基南,迪恩·诺斯利,Emma Law

类型:动作,科幻,冒险

制片地区:美国

上映时间:2009-12-18(美国)

影视语言:英语,西班牙语

评分: 8.8  豆瓣ID:1652587

IMDb:tt0499549

剧情介绍

我们看的也并不是《阿凡达》,而是一个名叫詹姆斯•卡梅隆的怪蜀黍长达十三年的寂寞。

这部卡梅隆耗时4年半制作,总斥资接近5亿美元打造的《阿凡达》不仅开辟了电影3D技术的新天地,其带给人的视听感受也是划时代的。它将一度被家庭投影和蓝光高清DVD狠狠冲击的电影院们终于拉回到了影迷视线的焦点,一个电影史上的新纪元就此开启。

愧而为人,傲而为人

《阿凡达》的故事围绕一位战斗中负伤而下身瘫痪的前海军战士Jake Sully展开,他决定替死去的同胞哥哥来到潘多拉星操纵人类基因与当地Na'vi部族基因结合创造出的 “阿凡达” 混血生物。Jake的目的是打入身高九尺、身后长尾,蓝皮肤黄眼睛的Na'vi部落,说服他们自愿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从而使人类能在SecFor公司的带领下砍伐殆尽该地区的原始森林,开采地下昂贵的“不可得(unobtainium)”矿石。

这共162分钟的故事里有探险、挑战、爱情,有大爆炸大冒险大动作,也有熟悉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有欲擒故纵的传奇剧式套路,并非完美。尽管如此,《阿凡达》情节本身的动人之处也足够余音绕梁。这份动人,来自于剧中尽管有些脸谱化,却又真实得可怕的正反面人物对比。头号反面人物上校Miles Quaritch是鹰派军事打击力量的代表,身先士卒骁勇善战,那真是男人中的男人,精英中的精英;但与此同时,他对一切外来文化物种都傲慢拮据、食古不化——这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狂人柯蒂斯·李梅将军和“越战推手”的马克斯维尔·泰勒将军何其相似! 而只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的SecFor公司经理Parker Selfridge尽管思维单调定势,在目睹Na'vi人家园之树焚毁时依然表现出了一丝难得的憾意。主人公Jake是在剧中发生人生观世界观转变的“开眼”之人,其天真流露与心灵成长的经历之动人自不必说,但比较天人合一的Na'vi公主Neytiri,还是后者的生命力更流光溢彩,就跟她生活的潘多拉星一样,生机盎然,比野草还要顽强。

当剧中上校Miles Quaritch称Na'vi们为“野人”,Parker Selfridge叫他们“蓝猴子”时,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则是《出类拔萃》一书中美国政府精英口中的东亚“黄色小人儿”;是中东的“恐怖分子”,是拒绝拆迁破坏社会和谐国家建设的“刁民”“贱民”。随着人类“天下万物皆为我有”的贪婪触角一点点伸入那么美丽的Na'vi家园,就好象我们自己的足迹在这个星球上不顾后果的肆意扩张一样,“愧而为人”是我能发出的仅有慨叹。但当我随着Jake的眼睛去观察体验那妙不可言的潘多拉瑰奇世界之时,跟着他体会重生、爱情、尊严和救赎,又不得不为身而为人的这份执著深感骄傲。我们复杂、矛盾,罪孽深重;但同时也单纯、脆弱,希望永存。

这样的感觉与看完《泰坦尼克》之后很相似:明知是好莱坞的俗套,但为其情真意切之极,依然感动得无怨无悔。

技术革命
 
不管3D技术的最终走向如何,《阿凡达》已然给世界电影业狠狠的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甭管家用投影仪还是蓝光DVD,在以《阿凡达》为代表的IMAX¬-3D面前都不值一提。在饱经小荧幕诱惑达半个世纪之后,詹姆斯•卡梅隆终于让我们发现:原来还是大银幕才有大智慧,可以想见,在《阿凡达》之后,IMAX-3D厅会如雨后春笋般在影院里浮现。不过,说《阿凡达》之于世界电影史就像《爵士歌王》(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和《浮华世界》(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一样开启了(2D到3D)新时代,可能有些言之过早。一来《阿凡达》所使用的技术先前都有前辈影人使用过,只不过这一次卡梅隆改进程度比较大,但并没有革命性的创新。再者,不能裸眼观看的3D电影很难说具有普及意义,而且Na’vi人固然全身肌理都空前的细致逼真,但在人眼看来,CG出来的东东与真人表演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说实话,我以为真正成熟的3D电影应当辅以虚拟现实技术,而且应选取现实题材而非幻想题材——所谓“画鬼容易画狗难”,一俟CG可以以假乱真到完全消弭了动画片和真人电影的区别,那才真正是一个崭新电影时代的到来。而且,从长远来看,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必然会导致成本的下降,在这里,不难做出一个未来学的推测:N年后的人类,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不再从事文字写作(出于对中文系同学们的尊重,我礼貌的使用了“在很大程度上”作副词而避免了全称判断),而将影像作为人类艺术创作和信息表达的最主要介质。想象一下,在未来的学校里,老师们在布置家庭作业:小朋友们,今天的homework是每人一部90分钟长的科幻大片——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下降让电影成为彻底的私人化作品,小朋友们回家点点鼠标,脑子里的构思就能用影像表达出来(这也意味着影视演员完全沦为传说中的古代职业)。

今年早先体验过《死神来了4》的3D效果,不甚满意。画面纵深分层,与三维立体画效果类似,但并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阿凡达》开场仅几分钟,真正身临其境的效果便立时出现。Jake Sully从飞船的休眠仓中醒来,置身失重状态的宇宙飞船,为了表现Jake的悬浮,此时镜头同位滚动,而观影效果则是荧幕焦点静止,座位上的人——我自己——在飘!Jake成为“阿凡达”混血生物进入潘多拉星原始森林之后,那些丰富多样的草本植物似乎就在人鼻子底下,触手可及;Jake第一次看到一片倒置伞状的巨型多层红色花朵时,那些阳光般伸展的针叶花瓣几乎就覆盖着前面观众的脑袋,伸伸脖子说不定你也能碰到。更不用提那些漫天飞舞的“灵魂树”种子,它们像雪花,又像海洋中透明的水母,环绕着电影中的人物,也包围了屏幕前的每一个人,让你屏气凝神,让你目不暇接,让你彻底迷失在潘多拉星的奇幻迤逦世界中无法自拔。

这种因景致美极而造成的深切撼动,我只在第一次见到蓝水晶般清澈见底的加勒比海水时体会过,只在亲历海底珊瑚礁森林五彩缤纷触手可及的热带鱼群时感叹过,只在观看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之旅》穿越黑洞的神作时赞美过。在《阿凡达》中,卡梅隆把他亲手打造的潘多拉奇幻世界以体验的方式呈现在了观众眼前,这在电影史上绝无仅有。

为了能百分百的表现潘多拉这个奇绝的梦幻世界,卡梅隆使用了三项突破性技术:虚拟摄像技术、表情抓取,和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fusion camera system)。

虚拟摄像机技术目前为止还主要用于3D虚拟世界游戏,比如《塞尔达传说》系列游戏,游戏者控制虚拟世界中自己的人工智能体,将人物行为信息实时双向反馈,人物所处的三维立体环境随着其动作位置变化实时发生变化。在《阿凡达》中,演员佩戴无数感应器进行“行动抓取”,电脑对抓取的数据直接进行处理,将其所代表的虚拟人物按预制比例直接显示在监控器上,从而使导演能实时观测虚拟人物与虚拟电子潘多拉世界的交互效果。

表情抓取指抓取演员表情的电脑图形技术。卡梅隆在洛杉矶的Playa Vista建立了一个比一般表演抓取工作室大5倍的专门舞台(the volume),安装了120个固定摄像头,全角度抓取演员表演的全部信息;扮演Na'vi人的演员同时佩戴一个特制的帽子,由一部微型摄像机详细记录其在表演中面部表情的一切变化。卡梅隆希望借此传输95%的演员表演和面部表情信息到他或她的数码虚拟人物身上。结果便是无比逼真的成像效果,观众完全无法区别真人与虚拟人物的交互。

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则是导演卡梅隆和数字摄像技术创新者,摄像师Vince Page共同开创的3D立体摄像系统。此系统使用两台索尼HDC-F950 高清摄像镜头,如同人的左右眼一样距离大约70毫米同时拍摄,随着人物距离镜头远近的变化自动调整左右两个镜头之间的距离,并将数据传回相应的EVS XT[2]成像处理系统进行合成,制造出最类似人眼的立体景深感受。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如今已被广泛用于了不少3D电影的拍摄,包括卡梅隆自己使用同一技术拍摄的3D纪录片《深海异形》。

没有这三项技术创新就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潘多拉星体验,观众就不能切身体会那种神秘、迤逦、瑰奇,不能感受身骑龙鸟翱翔的速度、不能领会漫游夜森林的色彩,不能感知生命之树的呼吸与呢喃。而这一切的感受都是属于影院的,是确保故事逼真情感真切的关键。

新时代到来

导演卡梅隆在《泰坦尼克》之后沉寂多年,从2005年起着手筹拍《阿凡达》,四年半的时间里自己研发3D摄像机,搞技术创新。这位早年曾是卡车司机,受到库布里克《2001:太空之旅》启迪才走入电影界导演的蛰伏能力实在非同小可。

《阿凡达》的故事整体其实有点像《泰若星球》(Battle for Terra),有点像《天空之城》,又有点像《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和《风中奇缘》(Pocahontas),再或者《第九区》(District 9),同时还透着“圈地运动”、 “殖民扩张”、“越战”、“拆迁”、“森林砍伐”等很多历史血案和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的残酷影子。这份左派的社会责任感,是让我在卡梅隆无以伦比的电影技术革命之外最佩服他的一点。电影中特意提到了人类“以恐怖主义对付恐怖主义(fight terror with terror)”和“预先军事打击”的野蛮残忍,这其实针对哪个政府什么现象,相信所有的观众都心知肚明。

毕竟,一部只有技术进步的电影只能停在电影学院的教科书上,却无法停留在影迷心里。像Michael Bay的《变形金刚2》那样的好莱坞电影,再多的技术投入,再炫的视觉效果,再复杂的打斗场面,也只是一场缺乏真情实感的噱头,徒增头痛。而卡梅隆的《阿凡达》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它空前的3D技术,不仅因为它无以匹敌的视觉效果,不仅因为它耗时4年半花费5亿的精心锻造,最重要的是它有良心,它讲了真话,它站在资本和权力的对立面,它让我们审视人类自己。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在电影永远的“生命之树”——电影院内进行。
 
不过话说回来,《阿凡达》的故事是有点老套(不要用“这是个十几年前的故事”之类的话来为大神开脱,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不也被后世拍过?只要故事在当下出现,那当然就应该用当下的视角来评判),而且充满了其他电影的影子:一开始看着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进驻丛林,有点《野战排》的感觉;杰克•萨利“移魂”到他的Avatar身上,又分明用了《黑客帝国》的套路(对萨利而言,潘多拉星之旅就像是一段电子游戏之旅,如果在续集里来个翻盘,告诉观众后面的内容全是在萨利脑海里虚拟的,这故事也完全成立);后来土著Na’vi公主从猛兽口中救下萨利,明显是《风中奇缘》的路子;再往后萨利去哈利路亚山上驯服暴龙兽,那场景像极了《天空之城》;最后萨利带领Na’vi人对地球军队(其实就是美军)绝地反击,明显是《与狼共舞》的母题重演;大战爆发时,满地的六脚马和遮天闭日的暴龙兽又让我有看《指环王》的错觉;而当坏上校操控着硕大的机器人与萨利的Avatar搏斗时,那个机械大家伙又让我有了《第九区》的联想——细细想来,《第九区》和《阿凡达》的意识形态内涵最为接近,二者都是柏林墙倒塌、9•11发生后的科幻大片,片中的外星人都从铁幕时代的凶神恶煞变成了如今低三下四的弱势群体(把《阿凡达》看成是一场宇宙级的反拆迁战也不为过),两部影片几乎都是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影像图解。
 
卡梅隆人称“技术狂人”,却在《阿凡达》中反思了一味追求物质技术的恶果(往深了说,这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而他用的思想武器则是万物有灵的原始泛神论思想。Na’vi人满清造型的大辫子成为了他们与潘多拉星球上其他生灵的交流介质,在圣树即将被毁的千钧一发之刻,万千生灵共同出击,打得地球(美国)殖民军屁滚尿流。当然,那个Na’vi人的“伊娃”神还是满蘸着基督教圣母崇拜的影子。而卡梅隆导筒下的潘多拉星也和谐无比,淋漓极致的体现了生态时代的绿色世界观——不过考虑到《阿凡达》的花费,这应当是一部不太环保的“高碳电影”。
至于《阿凡达》中对于Na’vi人的造型设定,那明显是印第安原住民的放大升级版。没办法,据说卡梅隆绞尽脑汁设计Na’vi人时,就考虑到男性观众的接受度——所以Na’vi人不能太不像人,要不然,片中那场男女主角的床戏怎么摆?总不能拍成《动物世界》吧?(可怜佐伊•索尔达娜从头到尾没露过脸)现在看来,Na’vi公主的比基尼效果不错,屁股后的尾巴还带了点性感小猫的诱惑力——这是有点幼稚,但不必指责卡梅隆,电影是拍给人看的,是人就摆脱不了人的有限性。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其实我们是无法真正接受与我们迥异的生命存在的(其实“生命”这个词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我们的有限性),就像莱姆在《索拉里斯》中所写的那样:“我们寻找的是人,而不是人以外的存在。我们并没有对人以外的世界的需要。我们需要的是人自己的镜子。”
 
钉子户大战城管in3D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阿凡达][1-2部合集][英语中字][4K蓝光 HDR 杜比视界][145G]」,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无需下载在线播放视频,畅享原画5倍速,支持电视投屏。
链接:https://pan.quark.cn/s/95bc1aa5a5ab


最新回复
炭火井茶
夸克最新资源腾讯文档
扫右边二维码查看
持续更新,建议收藏


notice
好家当 已经汇聚上万T网友分享的资源,如果主贴和回复里的链接失效,请尝试在站内搜索框搜索

更多最新资源,扫描右侧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老胡为你服务”
✌✌实现看片自由
声明:
本站所有资源均由网友自发提供,本站不缓存、储存、下载、播放等,所列内容仅做学习和带宽测试,请于保存后24小时内自行删除。 如有侵权请根据内容页信息自行联系 阿里云盘官方网站 进行处理。